观看记录
  • 我的观影记录
登录
香港剧首页 电影 聚焦中国电影美学新象与批评实践 第八届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京举行

聚焦中国电影美学新象与批评实践 第八届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京举行

11月23日,第八届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京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承办。年会以“中国电影的美学新象与批评实践”为主题,共设置一个主论坛和两个分论坛。

开幕式上,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雁云先后致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刚主持开幕式。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在中国电影评价体系研究、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加强国产电影评论、推动中国电影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助力中外电影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积累了丰富经验,也推动了电影美学的理论建设和行业实践。

孙向辉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年会是对中国电影美学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的一次全面探讨,也是对中国电影批评实践的一次深刻回应,“我们期待通过一系列的深入交流,能够为中国电影美学研究贡献更多富有时代价值的成果,为电影美学研究与批评实践开辟新的路径,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推动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等方面也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

张雁云表示,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中国电影正亟待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转型,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的深度融合为电影美学带来了新的阐释空间,“此次年会围绕‘中国电影的美学新象与批评实践’这一主题展开,不仅是电影艺术领域的一次自我革新,更是中国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充分体现。”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电影评论》杂志发布仪式,孙向辉、张雁云以及参会的嘉宾学者共同见证了《电影评论》杂志发布。

随后,年会主论坛开启。各位专家从多个维度对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剖析。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主持论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宜文担任评议人。

讨论中,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金丹元预测在“后生态”“后艺术”等模糊概念下,可能衍生出的灾难片、伦理片、奇幻色彩电影等新的电影类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介绍了展现当下中国新面貌的“新切入”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阐释了数字人文与平台建设对研究80年代电影美学悬置话题的积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陈晓云建议关注新电影和电影学术的推动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教授索亚斌认为,当前电影市场正面临年轻观众流失及创新动力不足等挑战。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范倍引入了“远读”概念,认为应关注数字化时代电影美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影视独舌》内容总监李星文聚焦公众号影评新探索,认为影评应服务观众、提升观影感受。《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分享了《看电影》杂志的转型历程,呼吁电影评论回归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鼓励与批评并重。

两个分论坛则聚焦“中外电影理论动向”与“电影批评新力量”等主题。

在“中外电影理论动向”分论坛上,学者们基于数字技术与媒介的维度,深入剖析了它们对中国电影美学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构建新时代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理论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院教授桂琳,在埃尔塞瑟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电影作为思想实验的论断。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李九如通过对晚清儒家知识分子电影观念的细致考察,为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与路径。暨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陈子茵将研究聚焦于数智时代背景下电影空间创作的XR虚拟扩展技术和AIGC人工智能内容,对新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在“电影批评新力量”分论坛上,青年学者们围绕历史与当代电影批评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北京电影学院副研究员康宁对香港电影公司刊物的历史地位及其所蕴含的批评价值进行了回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王昕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领域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剖析。《中国艺术报》主任记者张成着重阐述了微评论作为一种新兴文艺评论形式的重要意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夏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教授鲜佳则从性别视角切入,对“她力量”的崛起以及当前电影批评领域中的性别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讨。

编辑/彭康婧

责编/杜思梦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切换深色外观
留言
回到顶部
首页
电影
连续剧
动漫
综艺